“注意榫卯節點縫隙、加工部件尺寸分別小于0.3毫米、0.5毫米,公差配合,才能做到嚴絲合縫……”5月26日,記者見到南通亞振家居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主教練傅澤勛時,他正站在操作臺前,弓著身子,一手扶穩木料,另一手有節奏地拉扯鋸子,全神貫注地為徒弟袁海駿做教學演示。
在亞振,大家都習慣稱傅澤勛“老傅”——1995年出生,今年27歲,卻已是擁有十年從業經驗、屢屢斬獲國內外技能比武獎項、榮獲“江蘇工匠”稱號、帶出數百名徒弟的木工“老師傅”。
“沒有傘的孩子必須努力奔跑”是傅澤勛的微信昵稱。“現在年輕人的微信名字都這么長嗎?”記者開玩笑道。“90后不就是有點非主流嗎!”傅澤勛自我調侃道。走下操作臺,傅澤勛馬上收斂起嚴肅老練的教學狀態,眉宇間恢復了年輕人的靈動朝氣。
“從事木工這一行的年輕人多嗎?”記者問道。“不算多,但比例在提高。”傅澤勛說,傳統木工又苦又累,走南闖北,缺乏基本保障,在年輕人眼里算不上“體面活”。“小時候,父親經常開玩笑說‘不好好上學,長大就跟我做木工’。”傅澤勛說,祖父和父親雖然都是木工出身,但起初他對未來的職業規劃里并沒有木工這一項。本想讀高中考大學的傅澤勛,中考意外遭遇滑鐵盧。
落后了,更要跑起來,才能迎頭趕上。中專三年,傅澤勛選擇機電專業,刻苦學習,依然打算三年后參加高考。但或許受家族和學校影響,傅澤勛越來越意識到學好一門手藝的重要性。2013年中專畢業,同學們都選擇了設備操作崗,傅澤勛卻跑去亞振木工崗實習。
傅澤勛沒想到,這次人生“變道”,竟收獲了不一樣的精彩。此前沒接受過任何系統訓練,年僅18歲的傅澤勛在木工流水線上學習十多天,便獨立做出了木板凳。“可能從小耳濡目染,爺爺經常做魯班鎖給我玩兒,鍛煉了空間思維能力。”傅澤勛隨手拿起一枚魯班鎖,說話間完成拆卸、重組,用時僅十余秒。
先天優勢幫助傅澤勛輕松“起跑”,但要保持領先,甚至有所成就,這些還遠遠不夠。練習“刨、鋸、鑿”木工基本功,傅澤勛是所有人中最刻苦的,別人都下課了,他還要多練半小時。隨著基本功日益扎實,傅澤勛獨立完成的作品越來越多、難度越來越高,成就感與日俱增,令他深深愛上木工一行。因表現出色,他很快被調至被譽為亞振家居制作“特種部隊”的木工定制車間,機電專業打下的工程制圖基礎,在圖紙設計制作上派上用場。“每天泡在車間14個小時,一個月只休息一天,依然樂此不疲,渾身使不完的勁!”談及那段時光,傅澤勛的眼神和話語里依舊透著滿滿激情。
青年人才是企業的未來。亞振收獲了一個好苗子,但與之相對,當時全廠上下木工崗35周歲以下年輕人占比不足1%,出類拔萃的“尖子”更是鳳毛麟角。“傅澤勛這樣的人才自然越多越好。”亞振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偉介紹,公司投入300萬元建設人才培訓基地并于2018年升格國家級,破格提拔傅澤勛擔任主教練,培養和挖掘更多青年木工人才。
“不同于傳統木工四處‘打游擊’,進入亞振就加入了有組織、有保障的‘正規軍’,成了一名產業工人。”基地每迎來一批新學員,傅澤勛的“第一課”都是重塑木工的職業形象,“讓年輕人認識到,木工是很緊缺的技能人才,在社會上有身份、有地位,既能代表國家參加世界大賽,也能取得高級職稱。”
2016年,傅澤勛獲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木工項目全國第三名,是亞振培養出的首個參加世賽并取得佳績的選手。僅用五年,亞振不僅成為世賽???,還涌現出一批“傅澤勛”。“胡洋獲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家具制作項目第四名,袁海駿獲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家具制作優勝獎,陸宇、白李華、徐李財、沈蘇貴等入圍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國家集訓隊……”報起徒弟們的成績單,傅澤勛如數家珍。四年多來,他累計帶徒四五百名,90%以上都是00后,10多人進入國家集訓隊。如今,南通亞振木工崗35周歲以下年輕人比例已提升至10%。
“年輕人,‘跑’就對了!”誠如傅澤勛的個人微信昵稱寫的那樣,這名95后“老師傅”為人謙虛、吃苦耐勞,雖已榮譽等身,但仍保持著“奔跑狀態”,“當教練和當木工做作品有相通之處,我的目標就是‘雕刻制作’出問鼎世賽舞臺的大國工匠。”
?。ㄙS騰)